全国空降同城免费版安装,包小妹私人电话号码,100元4小时不限次数上门电话,同城叫小妹电话

甘肃玉门弘扬铁人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聚力打造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玉门样板”

日期:2025-08-08  来源:甘肃省民委   字号:[ ]

近年来,甘肃省玉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面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谱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彩篇章。

一、加强党的领导,在齐抓共管中筑牢共同富裕的政治根基。坚持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政治建设统揽全局,严格落实民族工作主体责任和“两个摆在”“两个纳入”考评要求,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20多次研究部署民族工作,制定全市“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规划、2025年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实施方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任务分工等10余份指导性文件,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有力。以思想领航掌舵全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和党员干部年度培训计划,纳入市委党校主体班次和各级党组织“三会一课”重要内容,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以上率下,带动全市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全市党员干部做好民族工作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坚强领导保障全局,每年召开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动员会、推进会,全面安排部署创建工作。

二、弘扬铁人精神,在培根铸魂中厚植共同富裕的家国情怀。始终坚持把弘扬铁人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讲好“铁人”王进喜的故事,大力实施“石榴籽”工程,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融入党性教育,依托甘肃玉门铁人干部学院,开设以铁人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基础的“1+3+N”课程体系,学院被中组部纳入党性教育干部学院名录,成为全省党员干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的主阵地。融入社会教育,常态化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下基层“百场万人”大宣讲,连续多年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暨集中宣传、民族文化艺术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网络答题等系列宣教活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百姓生活、植根群众心中。融入思政教育,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计划,每年组织开展主题班队会、故事会、主题征文等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主题活动。

三、构筑精神家园,在润物无声中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坚持让创建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有标杆,精心培树打造实体化阵地,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体化阵地多元融合,深入挖掘石油摇篮、屯垦戍边等玉门地域特色文化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打造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边塞诗展览馆、屯垦戍边展览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展厅等一批民族团结实体化宣传教育阵地,有力推进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示范点打造提质扩面,突出“一进一主题”工作思路,在“七+N进”基础上,创新创建进“两新”组织、旅游景点、文化场馆、教育基地,研究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N进”测评指标体系和示范点“七个一”标准,打造了市税务局、市第二小学、玉关路派出所等30多个行业创建样板示范点。典型培树示范引领,将民族团结进步纳入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发挥“玉门功臣”“玉门榜样”和“荣誉市民”示范作用,连续5年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评树活动,形成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全面共建的创建工作格局。

四、实施“三交”行动,在深度融合中汇聚共同富裕的强大合力。深入实施“三项计划”,积极探索更加有力的“三交”促进平台,持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实施互嵌式“三交”行动,把推动各族群众就业创业和建设“红石榴”家园作为促进互嵌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常态化开展“春风行动”“赶大集、送岗位”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实施互动式“三交”行动,持续抓好各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每年组织各族青少年代表参加主题夏(冬)令营、暑期大学生返乡实践和青年志愿服务等活动,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民族音乐会、铁人青年音乐节等主题实践活动,让“四个与共”“五个认同”潜移默化地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立足于我市与东乡族自治县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的实际,探索民族团结进步跨区联创共建模式,与东乡族自治县签订联创共建协议,组织开展学习观摩、互学互鉴、研学交流等活动,促进了交往交流交融。实施植入式“三交”行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将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玉泽湖公园、玉门油田红色旅游景区等AAA级以上景区,打造边塞诗展览馆、玉门工业之光体验馆等民族团结示范景区,支持红田园、铁人故里、桃源小镇等景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族团结”新业态,让旅游成为提升各族群众增收致富能力和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窗口。

五、坚持共建共享,在加快发展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始终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发展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推进共同富裕,研究制定《关于推进民族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坚持项目、资金向两个民族乡倾斜,支持发展枸杞林果、草食畜牧、设施种植等主导产业,建成百万只“共富羊”产业园、裕盛万头肉牛产业园、蜜瓜产业园等共富项目,民族乡增收产业持续壮大,群众增收致富能力显著提升,两个民族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移民之初翻了20余番,民族乡共同走向现代化迈出实质性步伐。

六、深化改革创新,在共治共享中释放共同富裕的发展活力。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开辟了“玉门之治”新境界。加强社会治理促和谐,整合13个部门职责和服务资源,在全省率先建成社会治理中心,推行“双员联动、四网融治”社会治理模式,持续打造“玉事好商量”矛盾纠纷调解品牌,妥善解决各族群众合理诉求,源头治理成效显著。将民族宗教事务并网入格,创新开展“网格+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明确各级网格长和网格员民族工作职责任务,持续完善“一核多元、协商共治”机制,实现了民族事务治理“一网统管”、民生服务“一格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