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空降同城免费版安装,包小妹私人电话号码,100元4小时不限次数上门电话,同城叫小妹电话

广西日报刊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版

日期:2025-08-29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宗委   字号:[ ]



住在一起的邻里,心在一起的家人

走进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龙象社区,暑期课堂书声琅琅,“承芳赛巧”手工坊里巧手翻飞,清平路夜市南北美食香气交融……一幅各族群众共居共乐的生动画卷跃然眼前。

龙象社区是邕宁区首个大规模征地拆迁安置社区,成立于2020年,辖区流动人口约5.5万人,常住人口约1.8万人,其中搬迁群众达6300多人,聚居着壮、汉、瑶、苗、仫佬、毛南等多个民族群众。

作为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近年来,龙象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造“我家在龙象,互嵌促同心”民族工作品牌,构建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型社区生态,让住在一起的邻里,成为心在一起的家人。

1 互嵌共居 共建美好家园

“以前在村里开门都是熟人,刚搬迁时担心小区住的都是外村人,很难融入?!绷笊缜仓镁用窳貉嗟墓寺?,曾是许多搬迁群众的共同心声。

“安置群众多,流动人口大是我们社区的特点。”龙象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袁笑寒说。为推动各族搬迁群众尽快融入社区生活,社区积极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嵌式社区生活居住模式,推动下辖的8个小区形成民族互嵌式居住环境,实现各民族互嵌融居,打破社区封闭性,形成嵌入式社区格局。

在社区“红石榴家园”,便民服务大厅、老年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活动场地一应俱全。

暑期课堂上,9岁的陈佳媛用英文自我介绍:“Hello everyone,my name is Chen Jiayuan,and I'm 9 years old.”她笑着说,“在这里不仅可以训练口语,还能交到新朋友,小主持人课、书法课也特别有意思!”

龙象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颜桂凤介绍,社区将互嵌式社区建设与“15分钟便民生活圈”打造深度融合,建成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红石榴家园”综合服务空间,完善社区环境和服务设施配套、活动场地建设,为各族群众打造共同的生活空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思想意识的真正融入,是各族群众开启新生活的前提?!毖展鸱锼?,社区协调组织辖区6家单位联建共建,推行支部联学、活动联办、治理联抓、发展联议、服务联做“五联”工作机制,健全“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安置小区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网络,凝聚100多名党员力量参与社区建设,让6300多名搬迁群众从“物理安置”转向“心理融入”。

自社区成立以来,依托“五联”工作机制与“15分钟生活圈”建设,社区深化“民呼我应快办”机制,累计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475个;开展理论宣讲、义诊等活动758场次,覆盖1.7万余人次,持续增强群众“五个认同”,促进各族群众从“担心”到“舒心”,从“共居”到“同心”。

2 互嵌共融 共享多彩文化

8月25日,龙象社区“承芳赛巧”手工坊内,手工老师黎香兰俯身案前,指尖捻针引线,细心缝制壮锦铜鼓。身旁的展架上,壮锦背包、花婆头像挂件、十二生肖布艺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我们手工坊开课两年多,带过100多名学员?!崩柘憷妓?,各族姐妹聚在一起,边做手工边聊天,手艺越练越精,感情也越处越深。

据介绍,龙象社区发掘各族群众中擅长刺绣编织等传统手艺人,对蒲庙花婆节、点米成画、赛巧节等非遗进行创造性转化,培育“承芳社”特色品牌。通过“非遗保护-创意转化-市场反哺”模式,手工坊开发文创产品5000多件,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让各族群众在文化传承中凝聚共识。

文化互嵌是社区的精神纽带,也是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叭氯备枸咨?,各族群众对唱山歌;端午节活动中,社区居民一起包粽子、射五毒;中秋节,大家围坐分享月饼、畅谈生活……社区组建友缘舞蹈队、玉石文艺队等4支特色文艺队伍,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活动120多场,惠及群众超10000人次。

今年67岁的朝鲜族居民王芬,从黑龙江牡丹江市来到龙象社区定居后,很快融入了这个大家庭。

“社区的文化活动,我几乎一次不落。”王芬告诉记者,她是社区文艺活动的常客,发挥能歌善舞的特长,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与各族邻居结下深厚情谊。

“在社区文化活动的浸润下,各族居民不分你我、亲如一家?!蓖醴宜担幕疃萌褐诟惺艿搅嗣袼孜幕攘?,让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增进了情感。

颜桂凤介绍,社区依托“石榴花开”邻里之家、同心讲堂等阵地,实施“民族团结+传统节日”润心工程、“民族团结+非遗工坊”传承工程,促进各族群众人心相聚、精神相依,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3 互嵌共事 共创幸福事业

“拆迁后没了田地,心里慌得很,是社区帮我找到了工作?!?1岁的安置居民张慧玲,如今是大唐世家小区物业保洁员?!懊刻旃ぷ?小时,月收入2000多元,既能照顾家庭又有稳定收入。”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在龙象社区,像张慧玲这样通过社区帮扶实现就业的安置群众还有162名。

“社区以‘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为目标,打造红石榴就业服务站,针对失业人群、残疾人群及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群体,建设‘蚕豆小站’提供精准服务。”颜桂凤说。

同时,社区结合零工市场、就业帮扶车间、在邕企业用工需求,开展“民族团结手拉手+N”订单式培训50多期,带动就业500余人次。线上打造“亿社区”小程序,发布企业招聘信息902条;线下开设“便民招工栏”“邻家招聘”“临工部落”,开通就业红娘热线、社区“职通车”,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有工可做,有业可创”。目前,社区累计为各族群众提供岗位数24786个,推动各族居民互嵌式就业、共事。

龙象社区既聚焦安置群众发展,也注重帮助外来群众融入。

夜幕下,清平路便民夜市灯火通明,南腔北调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新疆烤肉、北海生蚝、陕西肉夹馍等各地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新疆草原烧烤店铺老板杰力力·麦提喀斯木的烧烤店生意红火。他通过两年时间的经营,月均营业额已达6万元左右,经营场所从开始的流动摊位,到现在拥有了自己的店面。

“社区帮协调场地,让我带着同乡一起创业。在这里,我感觉就像在家乡一样温暖?!苯芰αΑぢ筇峥λ鼓靖屑さ?。

“社区实施‘民族团结提振夜市经济’项目,鼓励各族群众经营具有民族风情的餐饮店、奶产品店等?!毖展鸱锝樯?,目前社区清平路便民夜市经济摆卖点已引进商户180多家,为300多名群众解决就业问题。

苗族风情引客来


本报讯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何明华 通讯员李博)主题为“定点帮扶结硕果 德保好物进京华”的广西“边疆特产销全国”系列活动日前在北京举行。活动由自治区民宗委主办,德保县委、县政府承办,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将国家民委定点帮扶的德保县优质特产带到北京,以消费帮扶助力德保经济发展。此次活动是广西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边疆特产销全国、促进边疆民族地区与全国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本次活动为期4天,德保县精选5家优秀企业,携20余种优质特色农产品及10余种民族手工艺非遗产品亮相京城。现场设置农特产品、民族手工艺品、民贸民品、非遗体验、文旅推介五大展区,让北京消费者近距离体验广西风情。

活动现场,广西水果成为“明星”产品。黄金百香果果肉饱满,酸甜交融瞬间征服味蕾;红心火龙果果肉软糯可口,质地细腻,清甜爽口令人赞不绝口;香气浓郁、果肉细腻多汁的桂七芒果,同样散发着独特魅力。不少市民现场下单,或扫码线上订购?!罢獍傧愎崽鹫茫枚嗦蚣附?!还带了一瓶德保山楂果醋。”北京市民纪女士一边提着产品,一边赞叹。

德保带来的不仅是优质农产品,更有丰富的非遗展示?;疃殖?,悠扬清脆的马骨胡演奏引人入胜;造型精美的麦秆花篮尽显编织者匠心;色彩艳丽、绣纹精美的纯手工壮族服饰展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巧可爱的德保矮马文创产品成为众人争相购买的“宠儿”。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特色产品销路,有效推介了当地农特产品和文旅资源,更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文化产业繁荣与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筑法治屏障 促民族团结

本报讯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江宏坤)连日来,广西“民族法治大篷车边疆行”系列普法宣传活动相继走进百色、崇左、防城港3市的8个边境县(市),通过文艺汇演、互动体验、线上直播等多元形式,将法治精神融入民族文化,让法律法规走进边民生活,为筑牢祖国南疆法治屏障注入强劲动能。

我区边境地区民族众多、文化多样,系列普法宣传活动巧妙借力当地民俗,让普法内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人心。在平孟口岸举行的“边关法治歌·互市幸福谣——中越边民法治文化集市”活动上,百色普法山歌乐队唱响《呗侬学法歌》,将“依法互市”理念融入悠扬旋律。在东兴口岸,京族独弦琴演奏《过桥风吹》琴音与普法宣讲声交织,原创情景短剧以生活场景演绎法律应用,让边民在民族艺术的熏陶中理解法治内涵。

“这些充满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创新表达,打破了法律条文的生硬感?!弊灾吻澄ㄎ泄馗涸鹑私樯埽仪浴懊褡褰逃蔽ナ?,因地制宜开展系列普法活动,有针对性地结合地域特色、文化亮点策划开展赶大圩、对山歌、抛绣球、竹竿舞等融入法治元素的民俗活动,持续擦亮普法特色品牌,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桂林扬州艺术家联袂献艺

沉浸式触摸中华文脉

本报讯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何明华 通讯员陈鹏)一场联结广西桂林与江苏扬州的文化盛宴——“桂韵扬波·左琴右书”双城雅集交流活动,日前在桂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启幕。两地艺术家联袂献艺,以古琴之悠扬对话书法之挥洒,将中华文化符号化作生动实景,让各族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共同触摸中华文化的深厚脉动。

耳听《流水》《广陵散》《渔樵问答》等承载千年文明的古琴名曲,目赏书画名家在袅袅琴音中即兴创作的灵动瞬间。双城艺术精髓与各族青少年的心灵同频共振,奏响南北文化交融乐章,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共鸣。

活动邀请了两地艺术家倾情献艺,面向各族青少年与文化爱好者免费开放。各族青少年在聆听经典名曲、近距离感受古琴形制之美与书画笔墨之妙的过程中,悄然厚植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归属感。

“古有雅士携琴访友,今有广陵琴韵远赴漓江。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邀约,既是两地艺术的深度对话,更是桂林以文化为桥、促进各民族相知相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惫鹆质蟹且疟;ご兄行母涸鹑吮硎?,活动以“山水为证,琴书会友”为内核,生动诠释了“携琴访友”背后蕴含的中华文脉传承,更将其升华为各民族共享文化、共筑认同的精神纽带。

近年来,桂林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化建设全过程,通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系统挖掘桂林历史文化、山水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中的共有基因与时代价值,持续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以文化为纽带凝聚各民族情感,坚持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全面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暑期民族团结研学活动受热捧


大瑶山深处,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门头村民房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民“议事坪”周围,矗立着不同年代的石牌,刻有古老的村规民约,当地也称石牌律。

门头村是拥有400多年历史的特色村寨。近年来,该村将瑶族传统石牌律与现代村规民约融合,组建石牌律志愿服务队,依托党员、族老等志愿者化解矛盾纠纷,服务困难群众,打造志愿服务参与乡村治理、促进民族团结的实践样板。今年,该村获评全国“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

每逢村里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石牌律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胡玉琼总是积极响应,自觉将自家房前屋后杂物打扫干净,并动员邻居到村里文化场馆等公共场地清洁卫生。

“我们村有费孝通纪念馆、调研旧址,来游玩的客人多,环境打扫干净了,给外人留个好印象,我们住着也舒心?!焙袂硭?,有了志愿者的努力,村里的文化场馆周边始终保持整洁有序,成为展示门头村形象的亮丽窗口。

推陈出新,制定新时代“石牌律”。门头村将传统石牌律中“种树护村,做善积?!钡壤砟钣胂执骞婷裨冀岷?,制定涵盖环境?;ぁ⒕婪椎鹘獾摹缎率坡伞?,并转化为“石牌律+环境整治”“石牌律+文化传承”等志愿服务项目。

门头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烈富是石牌律志愿服务队队长,他说,目前服务队以党员为骨干,吸引近400名村民参与,下设政策宣传、文明劝导、文化体育、孝善敬老、移风易俗、卫生环保等6支分队,将志愿服务与乡村治理、民族文化传承深度融合。

门头村生态环境美,文化资源丰富。该村开发“石牌律文化探秘+非遗体验”旅游线路,组织志愿服务队参与服饰制作、盘王节庆典等民俗活动,吸引游客深度体验瑶绣、瑶族美食等特色文化。2024年以来举办文化活动10余场,参与志愿者超1000人次,吸引游客2000人次。

村民长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如何保持?门头村推行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制度,将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纳入积分范畴,村民可通过“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物资,激发群众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人人争当志愿者”的氛围浓厚。

来宾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赵夫振说,来宾市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与基层治理、志愿服务结合起来,把乡风文明、和谐共建与文旅、经济发展共同促进,走出了一条适合大瑶山发展的好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