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局)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首都北京创建的担负党和国家重要翻译任务的民族语文翻译机构。建局以来,为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9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起草了《建立民族语文翻译机构的初步方案》,建议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翻译局”,受国家民委直接领导。12月1日,张苏(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务副秘书长)、汪锋(时任国家民委常务副主任)、刘墉如(时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3人联名就建立民族语文翻译机构的问题,报请时任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12月6日,习仲勋同志批示:“拟同意在民委会成立翻译局,担任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既耸缮俣?,后再培养,请总理核批。”1955年12月12日,周恩来总理批准了这一请示。
195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翻译局顺利完成机构筹建工作。主要任务是担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其他全国性重要会议的翻译任务以及中央各部门的必要的少数民族语文翻译任务;翻译和少数民族工作有关的政策法令;同时翻译经典著作和其他政治书籍。朋斯克同志任局长。
文革期间,翻译局一度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1974年2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在中央设立民族语文翻译机构。赛福鼎·艾则孜同志(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亲笔拟文,就设立少数民族语文翻译局一事向中央提交了请示,周恩来总理阅批后交由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承办。3月27日,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建立马恩列斯著作毛主席著作民族语文翻译机构问题的请示报告》,建议成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毛主席著作民族语文翻译局”,主要任务是以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文5种民族语文翻译马恩列斯著作、毛主席著作,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文件,并担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翻译任务。6月,中央政治局批准了这个报告。至此,翻译局正式恢复成立。
1984年8月,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彝文翻译室成立;1985年6月,壮文翻译室成立。1987年起,彝、壮文室同其他5个文室共同承担起历届历次全国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等党和国家重大会议的民族语文翻译工作以及其他重要翻译任务。
目前,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局)设有蒙古语文室、藏语文室、维吾尔语文室、哈萨克语文室、朝鲜语文室、彝语文室、壮语文室,以及研究室、信息处等16个部门;拥有一支包括60余名高级翻译专业技术职务专家在内的实力雄厚的国家级翻译队伍。其主要职责是:承担党和国家重要文件文献、法律法规和重大会议的民族语文翻译和同声传译工作,为党和国家及社会组织提供民族语文翻译服务;开展民族语文基础理论、翻译理论和有关特殊问题的研究,提出有关意见建议;开展民族语文新词术语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提出民族语文新词术语标准建议;开展民族语文信息化研究,参与或承办民族语文信息化相关工作;联系民族语文翻译工作机构和民族语文翻译专家,承担民族语文翻译有关业务交流合作和业务培训工作;承办国家民委交办的其他事项。